韓海運巨擘倒下國際物流受沖擊
發(fā)布時間:2016-09-14 09:25:16 互聯(lián)網

韓進海運是韓國最大的航運企業(yè),其運力位列全球第七位。8月30日,韓國產業(yè)銀行總行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誘發(fā)了韓國海運巨擘——韓進海運公司轟然倒塌,同時也引發(fā)了國際海運物流業(yè)的一輪風暴。盡管韓國政府緊急滅火,但至今仍未找到解決良策。
自救方案被否決
據韓國媒體報道,8月30日在韓國產業(yè)銀行首爾總部召開的緊急會議中,韓進海運公司的債權團根據韓進海運的財務經營狀況一致否決了該公司的自救方案。其理由是韓進海運提出的5000億韓元的資金數額不足以彌補經營資金缺口(1至1.3萬億韓元),而且大股東韓進集團和業(yè)主趙亮鎬會長讓企業(yè)恢復正?;囊庵静蛔恪T诖饲闆r下,債權團根據不提供新資金支持的結構調整原則,對韓進海運公司的自救方案作出否定的“判決”。
由于資金鏈斷裂,韓進海運被迫于8月31日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正式進入法院接管程序。當天,其大股東韓進集團表示,即使韓進海運進入法院接管程序,韓進集團也將盡最大努力挽救海運產業(yè)。但是韓國金融界人士卻認為,由于韓進海運的負債規(guī)模已達5.6萬億韓元之多(負債比例為1076%),即使接受法院接管,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不大。
截至目前,韓進海運與債權團的分歧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有分析人士認為,韓進海運難逃破產的命運。韓進海運一旦破產,將打破韓國大企業(yè)不會破產、“巨擘不倒”的神話。
破產危機在發(fā)酵
韓進海運公司向韓國法院提出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一出,不僅使韓國出口企業(yè)遭受打擊,而且全球航運的物流市場也受影響,“物流大亂”的憂慮正在不斷漫延。
據韓國海事部門表示,由于韓進海運問題,韓國出口企業(yè)將遭受巨大損失,因為韓國大部分的出口產品均由該公司的船舶運至世界各地。特別是那些已將貨物裝到韓進船只上的企業(yè),將面臨延期交貨的風險,在“即時”交付的當代市場,如果貨運延遲將會造成較大破壞,無數加工商和中間商在生產過程中將因缺失關鍵零部件而阻礙生產。
另外,隨著韓進海運負責航線受阻,出口企業(yè)不得不緊急尋找其他航運公司運送貨物,導致韓進曾負責運輸線路上的運費急劇飆升。據悉,從韓國經巴拿馬至美國的航運費用已上漲了近50%,韓國出口商將增加巨額的運輸成本。
隨著韓進海運破產危機的不斷發(fā)酵,國際航運業(yè)擔心韓進海運公司無法支付港口服務費用,致使國際上多數港灣禁止韓進海運的船舶入港或出港。受此影響,國際航運業(yè)也會引起一定混亂。韓進海運如果真的破產,在短時間內,對國際物流業(yè)的全球供應鏈甚至會造成毀滅性打擊,國際社會因此擔憂,韓進海運危機恐將成為國際物流業(yè)的風暴眼。
政府急出面救火
進入法院接管程序后,為避免危機擴大化,韓進海運曾向43個國家的法院申請禁止扣押令,以阻止船舶被扣押。韓國政府也立即以部門聯(lián)合的方式成立“管理中心”,爭取盡快制定對策,并與海外港灣對象國政府進行協(xié)商,要求相關國家迅速進行程序處理,以解決韓進海運旗下船舶的運行限制問題。但據韓國海洋水產部的相關人士表示,“韓國政府出面斡旋,國內的港灣會配合,但能否得到相關國家的協(xié)助,很難取得實際效果。”
隨著韓進海運旗下船舶被海外港口拒絕入港或被扣押,導致國際物流混亂事態(tài)的不斷擴大,韓國政府不得不向韓進海運的最大股東施壓,同時對外表示將提供緊急資金貸款,以解燃眉之急。
據了解,9月6日韓進海運破產危機出現(xiàn)一絲轉機。韓進集團決定籌措1000億韓元,其中韓進集團會長趙亮鎬個人將拿出400億韓元,用來緩解由韓進海運破產事態(tài)而造成的物流混亂狀況。另外,集團還將通過子公司確保物流和運輸業(yè)務的正常進行,隸屬韓進集的大韓航空也計劃積極參與緩解物流混亂的行動。
但據韓國媒體透露,如果政府想確保韓進海運公司渡過難關,使其起死回生,這點錢是不夠的,還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至少要拿出2000億韓元。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穩(wěn)外貿、拓內銷應對關稅沖擊!商務部研究院專家強調這幾點
- 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第一批典型經驗發(fā)布
- 一季度水空郵商務活動指數居較高景氣區(qū)間
- 市場監(jiān)管總局出臺37條重點舉措支持民營企業(yè)發(fā)展
- 稅收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制造業(yè)發(fā)展穩(wěn)中提質
- 【安徽】探索產業(yè)集群物流樞紐協(xié)同發(fā)展
- 【河北】廊坊40輛無人快遞車降本60%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一季度郵政行業(yè)運行情況
- 一季度國家鐵路貨運量增長3.1% 跨境運輸與物流服務品質雙提升
- 平臺企業(yè)、零售商齊出手,助外貿企業(yè)“出口轉內銷”
- 國家數據局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fā)展